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康熙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為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康熙共有33子,傳說33子當中個個都學有所成,沒有一個紈絝子弟,由此可見其家教之嚴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從顧命大臣鰲拜手中奪回權力,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政績

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叛亂,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克台灣。從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準噶爾和噶爾丹,史稱三征噶爾丹。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現俄羅斯聯邦涅爾琴斯克)。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于門下。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卡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后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正是由於康熙對西方比較開明的態度,使得自明朝朱元璋開始閉關自守的落後于世界的腳步放緩。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 。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

康熙在收復台灣后開放了海禁(該政策系由明開皇帝朱元璋首創,明朝近200多年時間由於海禁導致中國全面落後于世界發展步伐。),利用「文字獄」這種少流血,威懾、攻心為上的方式作為政治手段成功的打擊了江南一帶的分離勢力。 例如康熙五十年發生過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傑出的一位帝王。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江南的國家分裂勢力。康熙還是仁義之君,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關心百姓民間疾苦,並出台過一些列措施,恩惠百姓。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可謂前無古人。正是由於康熙一人高超的能力使得清朝國家機器高效運轉,從明朝的的全面倒退開始了發展,並進入盛世。(關於明朝如何落後,參考《利瑪竇中國札記》這部書)。說康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千古一帝」並不過分。

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后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子弘曆(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故有「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繁體漢字十和于大相徑庭。此為誤解

對外關係

* 與俄國訂定尼布楚條約

評價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2]

另外也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來源請求],而康熙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年號表

* 康熙元年(壬寅年屬虎) - 1662年
* 康熙二年(癸卯年屬兔) - 1663年
* 康熙三年(甲辰年屬龍) - 1664年
* 康熙四年(乙巳年屬蛇) - 1665年
* 康熙五年(丙午年屬馬) - 1666年
* 康熙六年(丁未年屬羊) - 1667年
* 康熙七年(戊申年屬猴) - 1668年
* 康熙八年(己酉年屬雞) - 1669年
* 康熙九年(庚戌年屬狗) - 1670年
* 康熙十年(辛亥年屬豬) - 1671年
* 康熙十一年(壬子年屬鼠) - 1672年
* 康熙十二年(癸丑年屬牛) - 1673年
* 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屬虎) - 1674年
* 康熙十四年(乙卯年屬兔) - 1675年
* 康熙十五年(丙辰年屬龍) - 1676年
* 康熙十六年(丁巳年屬蛇) - 1677年
* 康熙十七年(戊午年屬馬) - 1678年
* 康熙十八年(己未年屬羊) - 1679年
* 康熙十九年(庚申年屬猴) - 1680年
* 康熙二十年(辛酉年屬雞) - 1681年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年屬狗) - 1682年
*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年屬豬) - 1683年
*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年屬鼠) - 1684年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年屬牛) - 1685年
*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年屬虎) - 1686年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年屬兔) - 1687年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屬龍) - 1688年
*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年屬蛇) - 1689年
*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屬馬) - 1690年
* 康熙三十年(辛未年屬羊) - 1691年
*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屬猴) - 1692年
*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年屬雞) - 1693年
*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年屬狗) - 1694年
*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年屬豬) - 1695年
*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年屬鼠) - 1696年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年屬牛) - 1697年
*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年屬虎) - 1698年
*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年屬兔) - 1699年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年屬龍) - 1700年
* 康熙四十年(辛巳年屬蛇) - 1701年
*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屬馬) - 1702年
*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屬羊) - 1703年
*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屬猴) - 1704年
*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年屬雞) - 1705年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屬狗) - 1706年
*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屬豬) - 1707年
*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年屬鼠) - 1708年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年屬牛) - 1709年
*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年屬虎) - 1710年
* 康熙五十年(辛卯年屬兔) - 1711年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年屬龍) - 1712年
*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屬蛇) - 1713年
*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屬馬) - 1714年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屬羊) - 1715年
*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年屬猴) - 1716年
*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年屬雞) - 1717年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年屬狗) - 1718年
*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年屬豬) - 1719年
*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年屬鼠) - 1720年
* 康熙六十年(辛丑年屬牛) - 1721年
*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屬虎) - 1722年

家族列表

*
o 父親順治皇帝
o 母親孝康章皇后
o 長兄愛新覺羅牛鈕,早殤
o 二兄愛新覺羅福全,裕親王
o 四弟,榮親王(順治十四年立為皇太子,但未取名,不久即逝)
o 五弟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
o 六弟愛新覺羅奇綬
o 七弟愛新覺羅隆禧
o 八弟愛新覺羅永幹

嬪妃

*
o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o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o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o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o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的妹妹。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死後,諡為愨惠皇貴妃。
o 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
o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一子,愛新覺羅胤祥,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o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仁皇后的妹妹,一子,胤誐,一女,夭折。
o 順懿密妃王氏。初為密嬪,后尊封為密妃。三子,胤禑、胤祿、胤衸,胤衸八歲夭折。
o 純裕勤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胤禮。
o 惠妃納喇氏,郎中索爾和女,初封庶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生二子,承慶、胤褆。
o 宜妃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宜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封為宜妃。三子,胤祺、胤禟、胤禌。
o 榮妃馬佳氏,員外郎蓋山之女。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胤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o 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胤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
o 宣妃博爾濟錦氏,順治悼妃的侄女,無子。
o 成妃戴佳氏,一子,胤祐。
o 良妃衛氏,一子,胤禩。
o 平妃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的妹妹。
o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
o 敬嬪章佳氏亦作王佳氏
o 端嬪董氏,一女,殤。
o 僖嬪赫舍里氏
o 通嬪納喇氏,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殤,一女。
o 襄嬪高氏。一子,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o 謹嬪色赫圖氏。一子,胤祜。
o 靜嬪石氏。一子,胤祁。
o 熙嬪陳氏,一子,胤禧。
o 穆嬪陳氏,一子,胤禰。
o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生固倫恪靖公主,一子,早夭。
o 布貴人兆佳氏,生和碩端靜公主。
o 貴人袁氏,生和碩愨靖公主。
o 伊貴人易氏,雍正六年戊申卒。
o 貴人納喇氏,那丹珠女。
o 貴人納喇氏,驍騎校昭格女。
o 庶妃鈕祜祿氏,晉寶女。康熙四十七年,生皇二十女。
o 庶妃張氏,康熙七年,生皇長女。十三年,生皇四女。
o 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女。
o 庶妃劉氏,康熙三十七年,生皇十七女。

子女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后均隨「胤」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怡親王胤祥逝后其名改回。

兒子(按出生順序)

*
o 承祜(3歲殤,未序齒)
o 承瑞(3歲殤,未序齒)
o 承慶(1歲殤,未序齒)
o 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
+ 以上各子幼殤,未序齒
o 皇長子胤禔,貝子品級,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o 長華(旋殤,未序齒)
o 皇次子胤礽,皇太子並曾兩次被廢,最後沒有做皇帝,后封理密親王,原名承瑞、保成
o 長生(2歲殤,未序齒)
o 萬黼(4歲殤,未序齒)
o 皇三子胤祉,誠隱郡王
o 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
o 胤禶(1歲殤,未序齒)
o 皇五子胤祺,恆溫親王
o 皇六子胤祚,幼殤
o 皇七子胤祐,淳度親王
o 皇八子胤禩,原封廉親王,后廢
o 皇九子胤禟,
o 皇十子胤礻我,輔國公
o 胤礻禹(1歲殤,未序齒)
o 皇十一子胤禌,幼殤
o 皇十二子胤祹,履懿親王
o 皇十三子胤祥,怡賢親王
o 皇十四子胤禵,恂勤郡王
o 胤禨 (2個月殤,未序齒)
o 皇十五子胤禑,愉恪郡王
o 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謚曰恪,為莊恪親王
o 皇十七子胤禮,果毅親王
o 皇十八子胤祄,幼殤
o 皇十九子胤禝,幼殤
o 皇二十子胤禕,簡靖貝勒
o 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靖郡王
o 皇二十二子胤祜,恭勤貝勒
o 胤禐(旋殤,未序齒)
o 皇二十三子胤祈,郡王品級誠貝勒
o 皇二十四子胤祕,誠恪親王

女兒

*
o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o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o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o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o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o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o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o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o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o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o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o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o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庶妃章佳氏。
o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o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庶妃章佳氏。
o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o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o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o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o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o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沒有留言: